LOADING SYSTEM

给小学生回信写错字?浙江省文广旅厅厅长个人公众号发文回应

他的确记性十分之好,那局棋如此妙,他本不应该不记得的。可是现在仔细回想,他只记得前半个时辰的棋,后来的棋却是完全想不起来了。

访亲问友,书面语该写成“作客”还是“做客”,或者可以通用?

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厅长陈广胜为此写了一篇近2000字的文章,5月22日夜间在个人公众号发布。

这事,还得从一名五年级小学生给陈广胜写信说起。

4月22日,浙江安吉县安城小学的金陈乐小朋友在父亲鼓励下给陈广胜写信,反映在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参观时,发现戏曲介绍区“武旦风摆柳,窑旦手又腰”的介绍不通,应为“手叉腰”。

26日,陈广胜手写了回信,感谢金陈乐指出错误,告诉他省非遗馆已经更正,“在这一刻,你事实上成了我们的‘小老师’……欢迎你和爸爸再来省非遗馆作客。”

5月13日,“安吉发布”以“安吉这位小学生,收到了厅长回信”为题报道了此事,文中附有县教育局提供的往来信件图片。

金陈乐小朋友写的信

随后,众多媒体广为报道。网友为金陈乐小朋友点赞,也欣赏陈广胜的诚恳,还有人认为“厅长回信中又有错别字,是‘做客’而非‘作客’。”

陈广胜记得,自己读中小学时,“作客”与“做客”大体通用,前者偏书面,后者偏口语。但他还是查了百度。

他在22日晚发布的文章中说,百度提供的是商务印书馆《现代汉语词典》(2002年增补本),其注释是:【作客】寄居在别处:~他乡”;【做客】访问别人,自己当客人:到亲戚家~”。

如此看来,二者有区分?

但以“作客”为关键词搜索,文学名著中这样的表述所在多有。

巴金《随想录》中,《“长官意志”》中有“最近有几位法国汉学家到我家里作客,闲谈起来”,《关于丽尼同志》中有“1947年我去台湾旅行曾到台北他们家作客,当时烈文在台湾大学教书”,《我与开明》中有“我有半年多没有收取稿费,却在朋友沈从文家作客,过着闲适的生活。”

沈从文在《凤子》中写道:“不到一会,墙外那一个,便被主人请进花园里了。第一次作客,就是从那一道围墙跳进去的……”

陈广胜又从图书馆借来不同年份、多个版本的其他权威词典,发现对“作客”与“做客”的注释并不一致。

同为商务印书馆出版的《新华词典》,1980年版只收“作客”词条,释义为“旅居在外或到亲友家拜访”;2001修订版也没有“做客”词条,对“作客”的释义是“旅居在外或到亲友家访问并作亲友家的客人”。

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、语文出版社的《现代汉语规范词典》(第4版)明确“作客”有两种词义:【作客】①动 到亲友家拜访△到朋友家~。②动 寄居异地△异乡~多年。同时,在“做客”词条中说明:【做客】见“作客”①。

“我对两词的理解,与《新华词典》《现代汉语规范词典》吻合。”陈广胜说,《新华词典》《现代汉语词典》《现代汉语规范词典》都极具权威性,收录词条最精、最权威的《新华词典》只收“作客”而略去“做客”,收录最详尽的《现代汉语规范词典》将“作客”作为异形词的首选词,至少表明学界对《现代汉语词典》将“作客”与“做客”拆分的做法存在较大分歧。

“写这段文字并非刻意自圆,而是向有造诣的专家学者求教,因为类似情形不是孤例,如《现代汉语词典》把‘致词’‘致辞’作为等同的词条,《现代汉语规范词典》则以‘致辞’为规范词,而《异形词规范手册》将‘致词’作为规范词。权威词典也相互矛盾,难免产生混乱。”他表示,与此关联的是对汉语文字的一些规范化做法容易导致“本不是差错的差错”,如“远上寒山石径斜”,“斜”原本读“xiá”,现在变成“xié” ;韩愈《马说》中“一食或尽粟一石”里的“石”,原先读“dàn”, 现在变成“shí”,“此类规范,不知是否在字源、学理上高度严谨,尤其在文脉传承方面是否作了全面系统的考量,同样想求教于专家学者。”

凝艺子

秋城水

资深网络安全专家,拥有超过10年的行业经验。专注于网络安全研究、漏洞挖掘与分析。曾为多家知名企业提供安全咨询服务,发表过多篇安全领域的学术论文。

评论区 (56)

漫步树下 光之序曲
2025-05-23 20:01

这篇文章分析得非常透彻,尤其是关于剧还没播男女主翻面吻戏看爽了的部分,给了我很多启发。期待作者后续更多的分享!

上边人 洋涨沙
2025-05-23 13:57

我在洪雅县的一个项目中正好遇到了类似的问题,按照文章中提到的方法尝试解决,效果很好。感谢分享这么有价值的内容!